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课程-交互设计(2),其课程目标是教导学生理解未来思维与社会创新理念对未来交互模式的影响,探索社群、活动、媒介、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联系,掌握活动设计与影响力传播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实践课题进行运用和发展。
课程作品利用交互物件与增强现实手段引导观众对社会价值的思考,同时课程把展厅作为“生活实验室”,收集观众现场的反馈。该课程成果也将以开源方式支持创变者以设计创新促进社会梦想的实现,以共享价值促进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esign for community/为社区而设计”——当我们试图向创意城市转型的时候,“社区设计”越来越受瞩目。它不单意味着设计行为所覆盖的对象从“物品”扩展到了“社区”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一种思维的转变:过去我们说,为谁而设计(design for),如今我们要说,与谁一起设计(design with)。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分析未来趋势、探索问题空间的研究能力、系统化归纳和定义设计问题的能力、发展构思的创意能力和原型化的实现能力、团队工作的合作能力。
学生将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从社会创新设计(Social Innovation Design)与社会交互设计(Social interaction design)理念出发,结合设计未来(Design Futures)方法,探索未来人类感官和能力延伸的可能性、思考可选择的未来(Alternative Futures)场景,定义设计问题,借助活动设计(Event Design)的方法和物理交互(Tangible Interaction)装置的实现手段,提出有价值导向的人际互动形式并规划推广实施手段。
面向“命运共同体”的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 for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十九大报告
社会创新 (Social innovation)是一群人,协作努力,用创新的方式解决某个特定的社会或环境问题。社会创新,可以是一种产品、一项技术、一个设计、一种行动方法、一个商业模式,甚至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社区”是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是行政管理区域,或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一个镇、一个村庄、一个城市社区;“社区”也可以是因为共同的议题而集合起来的人群,称为功能性社区,如为解决垃圾分类问题或者食品安全问题而集合的人群。
社区创新是一种由社区支持的变革,它带来的好处对社区来说是有意义的。作为动态的“生活实验室”,社区为创新提供了完美的容器。社区创新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创新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社区的关注——将社区成员作为变革的倡导者和仲裁者。
课程现场,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程围绕“衣食住行”四个主题分别展开讨论,课程第一周确定挑战与创意挖掘;第二周进行原型设计与实施制作;第三周在展览现场展示与收集反馈;第四周做深化成果与设计传播。
课程中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本科课程交互设计(2)全体同学受邀参展北京设计周·751设计节,并参与策展设计,完成布展工作,在展览过程中收集观众信息,采集调研内容。
展览现场,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一组《未来服装实验室》Future Garment Lab
小组成员:艾瑞雯 于汉杰 张玥滢
灵感来源与设计初衷: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困境,如无法负担购房的压力,无穷无尽的加班和不合理的工作时间,老生常谈但又没有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 未来服装实验室旨在通过不同款式的“未来服装”,为这些问题提供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解决方案。作为创作者,我们希望通过服装所展现出潜藏在大家心中的忧虑。当这种荒诞的未来被以夸张的、放大的手法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可以引起人们当下对这些议题的思考,我们能对当下的情况做些什么?我们能走出这些困境吗?
第二组《个人土地所有制》 URBANFIELD
小组成员:苏怡芳 彭昕玥 谭欣然
灵感来源与设计初衷:土地是粮食是我们内心安全感和饱足感的来源。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中的人与农作物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我们寻找了一些城市家中最普通的工业生产品,在其中填满土壤,种上一些农作物,去制造属于城市生活的每个个体的半亩良田。并想要借此去讨论人与作物和土地的关系,是否应当是更加紧密的连接和共生,而不仅仅是消费、占有和食用。
设计师企图通过搬进展览馆里的城市里的人的小块土地,来引发人们的思考,思考在我们自己的生活空间里,是否有机会可以使用手边的代表城市生活的物品去去承载一片土地,种植作物。我们希望借此来引发城市中的人关于作物生长的更深刻的感受,同时从这个角度引起人们对现在生活方式的反思。
第三组《容器》CONTAINER
小组成员:吴羽单 李玥霖 段佳希 赵昰律
《容器》是一个基于AR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我们在展览期间向观众收集物件和故事,在收集的同时展出。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期望看到多元的集合,并找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通/碰撞/联结。 展览过程中,我们陆续收集到了观者的关于自己的“容器”的故事。展览结束 后,观者反馈表示展品对自己触动深刻。
灵感来源与设计初衷: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与观众讨论和分享 "精神容器 "和 "情感容器 "的命题。"容器 "的意 思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器具。我们将这一意图延伸为情感的对象。容器可以容纳活生生的故事、难忘的经历、爱和思想等等。我们展出这些小物件,并在 展览期间向观众收集物件和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望看到多样性的收集,并找到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相互互通/碰撞/联结。
第四组《方块列车》 CUBE METRO
小组成员:胡平 郭心怡 殷佳宇
在如今的出行中人和人是少有交流的,在公交车/地铁上往往是低头玩手机,周围的事物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关心。长期以来,人们对通勤中周遭世界熟视无睹,时常在出行中产生孤独感。人们会在我们的展览中看到平日里千篇一律的出行中,地铁/公交里真实的人间百态。观众们通过AR,能切身体验到狭隘空间里每个行人背后辛酸与幸福的故事:最终寻找大家的人生共鸣。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大家知道:也许我们仰望着行色匆匆巨大的城市时,它看起来没有边际,里面的人好像也没有温度。但每当我们看向身边与我们身边过客时,看到的都是一个承载着数不尽故事的那个小宇宙里的英雄,和我们一起并肩在这座城市里前行者…
课程中期我们邀请了Nreal的技术指导亲临课程现场与同学们分享AR科技的未来方向,课程也请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黑弓的于博老师来清华美院给同学们讲了数字创意活动组织的课程。通过他们的介绍了解更多数字媒体艺术的理念和实践。
交互设计(2)2021结课汇报邀请了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胡镔、aHybrid Lab创始人傅之瑜、XVision混合现实艺术团队创始人吴碧琳和锦鲤互动创始人刘方作为课程评委。
本次课程的结课汇报邀请了专家团队共同听取课程汇报,并对最终成果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在丰富了课程评价体系的广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能力培养维度给予更全面的指导。
结课汇报现场,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12位线下+1位韩国线上的四组同学们分享了基于社会设计、AR实践以及策展设计等交互设计作业成果,各位嘉宾对同学们的课程作业进行讲评,对课程成果的未来性、趋势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学们也在与导师们的互动和提问中探讨了更多未来的可能性,为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交互设计(2) 课程团队
任课教师 :付志勇
课程助教 : 陈娱 夏晴
课程协助 :于雪梅 王麒瑞 张晋
课程学生:
张玥滢 于汉杰 艾瑞雯
吴羽单 李玥霖 段佳希 赵昰律
彭昕玥 谭欣然 苏怡芳
胡平 郭心怡 殷佳宇
课程支持单位:
Nreal 、Streamlab、
北京设计周、 751设计节、某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