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因霍芬 共创体验设计工作坊

2021-12-19 15:03

640-6.jpeg

为期10天的基于开源硬件和群体智慧的共创体验设计工作坊在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后,圆满落下帷幕。不同于普通课堂结束时各发言者逐一演讲的惯用模式,本次工作坊最终的成果汇报采用了展会参观式的新颖模式。各小组提前布置好展览摊位,并同时运行所有交互作品,供老师和其他工作坊成员进行自行体验。灯光暗下,投影与屏幕亮起,所有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缤纷的交互艺术展现场;指尖挥动,脚步挪移,每一个动作都触发了各种形式的视觉体验与听觉体验的回馈,让人不禁赞叹于用科技实现创意的奇妙。

本次工作坊采用了双主题。一方面,工作坊成员们需面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针对观众观赛等待阶段进行重点设计;另一方面,工作坊成员们还需要运用音乐元素,设计一套群体音乐即兴创作系统。为更好地模拟“等待”这一环节,全体工作坊成员及老师排成一列,依次经过各个作品,排队进行体验。

音细胞(musicell)小组

640.jpeg

进门不远处较为宽阔的地面上,投射着音细胞(musicell)小组的作品。这项交互装置每次仅供一位用户进行体验,当用户踩到特定地面区域时,装置会响起与该区域相对应的特定旋律或节奏,当用户来回走动时,旋律与节奏则会不断地组合与变化,带来不同的听觉效果。

该小组希望用户可以在排队时仅仅通过一些简单的行走动作就能享受到别样的音乐体验,将交互融入熟悉的行为细节,增添乐趣。同时,地面模块区域还标注着“welcome to BJ(北京欢迎你)”等字样,表达了东道主国家的热情洋溢。

太空猫乐队(wavy cat)小组

640-1.jpeg

在地面投影装置旁边的两个显示屏展示的是太空猫(wavy cat)小组带来的作品。这一互动游戏可最多同时供四名用户进行体验。每名用户将根据进入顺序自动成为乐队中鼓手、贝斯手、吉他手和主唱中的任意一个,当用户蹲下或跳起时,可控制该乐器或人声音量的大小,根据参与人数和各用户的动作状态的变化,乐队将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当用户拍手时,装置将自动拍照并放映在旁边的屏幕上,为大家记录下共同游戏的精彩瞬间;当所有用户将手合在一起时,则会有更多特殊效果。

该小组希望这一交互游戏可以使用户在等待的时候与身旁的陌生人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进行简单社交,收获合作的喜悦。

640-2.jpeg

在课堂要求的主要作品之外,该小组还额外制作了另外一个交互装置供观众体验。这一装置主要探索了声波与色彩变幻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手部操作调节声光氛围。

惊喜乐队(surprised band)小组

640-3.jpeg

深入教室中心靠墙一侧的桌子上摆放着四台电脑和四个装着传感器的木盒,这是由惊喜乐队(surprised band)小组带来的交互装置作品。每个木盒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手部交互行为,如拍打、遮盖、左右挥动和上下挥动等,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图案和播放的音乐会根据这些手部动作的变化发生相应改变。

该小组希望用户在等待时可以运用简单的手部动作创作独特的音乐效果。

滚雪球(snow collector)小组

640-4.jpeg

由滚雪球(snow collector)小组带来的交互装置采用的是移动端小屏幕与显示屏大屏幕之间双屏互动的交互形式。用户利用手机登陆进入特定的网页,开始收集雪花的游戏,当收集到的雪花成长为雪球后,将提示可以手动输入一句文本信息,通过手部的投掷动作,这句文本信息将显示在显示屏上,并触发不同的音乐。特别的文本信息将会对应着特别的emoji效果。

该小组从冬季的经典游戏中获得了灵感,让用户利用手中的手机完成趣味性的交互动作,独具创意。

北极光(Aurora Borealis)小组

640-5.jpeg

北极光(Aurora Borealis)小组运用kinect捕捉用户动作并转化为火柴人形象,利用用户不同的动作触发不同的视听效果,如下雪、落花瓣、放烟火等。

该小组注重游戏化体验,利用进度条的设计鼓励用户间的合作,增强交互乐趣。

各小组在灵活运用先前学习到的技术的同时发挥创意,逐步将初始想法转化为完成度较高的最终作品。同时,注重团队间人员的协作,在产品内部逻辑与外部呈现方式上不断进行磨合和优化。

在展示环节结束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务设计研究所所长付志勇老师和荷兰埃因霍芬科技大学Bart Hengeveld与Mathias Funk助理教授为工作坊成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