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下午,2019年清华大学“城市创变客”暑期工作坊闭幕式在罗姆楼11层203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城市创变客”学术主任、清华美院服务设计研究所所长付志勇,清华大学港澳台行政事务办公室主任陈垦,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秘书长虞苍璧,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负责人马小田,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理事、澳门特区负责人任旭光,欧洲女科学家协会成员吴瑶,新竹清华大学载物书院导师商雅婷,墨尔本大学客座讲师、Broo Ltd大中华区总经理张贝西,美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特聘导师梁文红,北师大二附国际部PGA教师何琼,锐捷网络公司智慧教室事业部产品设计师梁颖,北京新素代科技有限公司CEO柳济琛,百度高级界面设计师夏凡,史家胡同博物馆彭登峰,九州大学设计战略博士生刘玉琪、米兰理工大学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生苗雪晴等人出席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创变客学术指导老师夏晴主持。
2019年清华大学“城市创变客”项目汇聚了港澳台地区8所高校的62名学子。他们组成跨学科学习小组,围绕“文化传承”、“低碳生活、“可持续时尚”、“体育文创”、“社区老年化”、“社区宠物”、“交通”、“智慧教室”、“STEAM教育”等11个议题,进行了项目研究、创新成果展示与结业汇报。
“你知道吗?一件牛仔裤消耗的用水量可以种植五公斤的橘子?今日快时尚,明日垃圾场。”针对快时尚带来的环境污染,可持续时尚小组设计了一款 “Refashion” App,旨在通过社群+平台的模式,让收入不高、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分享穿搭、改造、交易二手时尚衣物,延长衣物的生命周期,通过回收渠道、线下活动、集思广益三个模块为用户提供穿衣搭配、成衣改造升级、可持续知识等相关资讯,建立“慢时尚”生态圈。
手提六扇画屏走马灯上台的文化传承组展示了他们的创意。针对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字展示过多,“游客希望博物馆有更多互动性的设施”的需求痛点,他们从胡同文化载体的数量和内容上着手,建议一方面建立线上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加胡同文化的虚拟体验空间;另一方面,在博物馆设置大型的艺术装置“走马观胡同”,将传统胡同的市井生活文化与现代AI、人脸识别等技术融为一体,呈现一日不同时刻的光影、再现旧时胡同的光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为传统的胡同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评委们认为他们的创意类似故宫推出的夜游项目,颇具新意。
低碳城市生活小组针对建筑设计市场的污染浪费问题,推出了“绿房子”App平台,旨在链接业主与设计师,为他们提供数据交流、设计匹配、建筑选材、审核评定等一站式模块化的低碳绿色设计方案服务。绿房子将以“低碳指数”为权重优先排序,鼓励绿色低碳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让老房子焕发新生命”。
如果房间可以共享,为什么厨房不可以共享?食品SDG小组由此产生联想,设计了一款“享食Airfood”平台。“享食”平台具有精准配餐、实时分享、家庭厨师、营养监控等功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匹配和线下社交的方式打造厨房界的“Airbnb”。
“畅行M+为您实时寻找、预约停车位;自动泊车,让您从此停车无忧,”交通小组学员介绍,在分析218个停车软件及实地调研后,他们推出了一款以解决都市私家车用户停车难问题的智能停车平台。畅行M+通过停车场实时监控、AI自动驾驶技术、大数据匹配最佳停车位的方法,让司机停车直达,畅行无阻。
手作食物小组为帮助游客发现更多的传统美食文化,他们设计了一款将传统美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美食地图”——“寻味记”。在这里,用户可以进行美食地图定位、美食资讯获取、美食攻略和AR游戏互动,在方寸的美食之中品味与传承文化。评委建议他们制作食物模具,鼓励游客DIY传统手作食物,真正地体验传统美食文化。
体育文创组抓准家长工作忙碌,沒时间陪伴孩子运动的痛点问题,设计了一款APP——“SKAS”(sports kids after school),让你的孩子动起来。这款产品为家长提供专业化的托管服务,对放学后无人照看的孩子提供一揽子定制化服务,让家长安心工作、让孩子快乐成长、拉近亲子关系,提高市民的健康指数。
社区老年化小组在调研北京地区老年大学的迫切需求之后,为中老年人群体设计了一款老友耆乐“Enjoy” App。“我们像用教育社交的方式让中老年人过上快乐充实的老年生活,让天下没有难上的老年大学。”通过“老友耆乐”平台,中老年人可以快速选课、就近入学、便捷缴费,享受快乐,充实,活力,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智慧教室小组针对传统课堂互动不足、课后辅导不足、学习规划不足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款名为“云学”Study cloud的智能教育解决方案。“我们智慧教室小组希望通过一个小的投影仪投射出无介质空气成像,学生可以摆脱厚重的书本,增加与老师的互动,让课堂变得更趣味生动”。
社区宠物组聚焦城市各大公园、社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突出的流浪狗问题,推出了一款Let’s Gou“来饲狗”APP。学员介绍说,“我们以流浪狗的一生为蓝本,从出生的喜悦到被遗弃的悲伤,再到流浪在垃圾堆、被殴打、被虐待、最后死亡的一系列过程。”APP将让都市居民通过VR技术感知流浪狗的生存困境,提高人们关爱流浪动物的意识,提供流浪狗救助的社会平台,打造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
STEAM教育组参考国内外教学大纲体系中Steam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打造“红外感应风扇机器人”和“汽车智能改造”课程,巧妙地将编程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结合在一起,调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兴趣。他们打造了HIGH FIVE品牌,旨在推动STEAM教育五大范畴,因材施教,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审美等能力。
经过激烈地角逐,低碳组的“绿房子”、交通组的“畅行M+”、社区宠物组的“来饲狗”项目分别荣获了“城市创变客”暑期工作坊的一二三等奖,其他团队获得了8个单项奖。
城市生态组“绿房子”团队荣获一等奖 刘函松 摄
交通组“畅行M+”团队荣获二等奖 刘函松 摄
社区宠物组“来饲狗”团队荣获三等奖 刘函松 摄
接着,来自香港大学的郭航同学发表了他在清华园的学习感言,“上完一天课,骑单车去食堂吃个饭,也许打打球,也许操场散散步,然后去图书馆继续学习到10点半闭馆,在洒满天幕的星光和静谧的夜里走回宿舍休息,一夜好眠。” 在工作坊的创变体验也让他感受颇深,“我们,就是战斗在不同的领域,拼尽全力想要为中国为世界为全人类文明解决一个小问题、走出一条更好路的人。”澳门大学的马诗文同学感动于团队奋斗的历程,“我们一起上课、讨论、准备、吃饭,导师为我们指出方向……在组内成员的互相配合下,我们完成了所有挑战,我们成为一名City ChangeMaker,很开心,也很激动”。新竹清华大学的陈芷羚同学表示,这次活动给她带来的收获与成长,会对她未来的作品创作及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城市创变客”学术主任付志勇对项目进行了学术总结。付老师指出,今年“城市创变客”工作坊的新变化——首次聚集了两岸三地两岸三地的学员,同时导师背景更加国际化。接着他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同学们提出了非常多有价值的方案,在清华的努力也会变成一段美丽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学们运用工作坊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去解决将来更重要的问题。”最后,他表达了对学员们的祝福:“一日清华人,终生清华情。希望清华成为你们学习生涯中的一个灯塔,继续照亮你们前行的路。欢迎你们再来清华学习与深造,去解决城市及人类发展的问题。”
随后,“城市创变客”暑期工作坊组委会分别为为郭航、周奕伯等11名学员颁发了“优秀学员”证书,为吴瑶、张贝西、商雅婷等10位导师颁发了导师证书,为王亚迪、夏凡、彭登峰等颁发讲师证书或致谢函,为王智宁等21名志愿者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
“城市创变客”闭幕式合影 刘函松 摄
最后,在志愿者的《干杯》歌声中,全体学员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台,手拉手一同庆祝,2019年清华大学“城市创变客”暑期工作坊完美谢幕。